前几天,关于预制菜的话题沸沸扬扬。其实预制菜并不可怕,我们每个人都吃过,比如炒饭。许多美食博主都强调,炒饭一定要用隔夜饭,这不就是预制吗?我甚至还常备了一箱“若饭”在家,直接喝一瓶就能代替一顿饭,连预制的步骤都省了。在整个社会都追求效率的背景下,预制化是必然趋势。所以,我认为预制菜不值得过度讨论。反倒是因为预制菜的热议,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更值得警惕的东西:电子榨菜。
最初我并不知道“电子榨菜”这个词,某天在 B 站看一个 UP 主直播《武林外传》,他的直播标题里有“电子榨菜”字样,我立刻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查了一下,2022 年这个词就已成为年度十大网络热词,想必已经流行了好几年。我之所以能秒懂,是因为自己吃了多年的“电子榨菜”,时间不比涪陵榨菜短。十年前刚工作时,周末在出租屋里做饭,买菜、洗菜、炒菜,一上午就过去了。端菜上桌准备开动前,一定要找个综艺节目边看边吃。节目必须无脑、有趣,才适合下饭。那时最常看的就是《天天向上》和《康熙来了》,也有一些电视剧被我随意打开一集反复播放,比如《武林外传》。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网速提升,打开电视或电脑播放下饭视频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用短视频下饭。各种达人致力于把长视频“嚼碎”,再用“这个男人叫小帅”之类的短视频发出来,不仅是肉,连同视频,只要剁碎了都更容易下饭。这种剁碎的视频,鼻祖是一个博主叫“谷阿莫”,后来因版权问题被告,不允许再剪辑影视剧。但一个谷阿莫倒下,千千万万个谷阿莫站起来。cut 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内容形式,博主们辛苦制作,只为给各位干饭人提供更美味的“电子榨菜”。
如今,在任何餐厅或食堂,你会看到至少一半的人一边吃饭一边盯着手机屏幕。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真正的饭菜端上桌时,手机比人先“吃”,而人在吃饭时,也同时吃手机端出的电子榨菜。硅基与碳基的友好关系,看来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仔细想想,老罗和老贾关于预制菜的口水仗,也正是以电子榨菜的形式和自己的口水一起被咽下去的。
为什么人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无脑视频?其实很简单,负责进食的器官——手、口、消化道、胃、肠等——都由脑干支配,属于自动化,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不需要动用认知活动,前额叶可以一直“休息”。食物的感官刺激可以被忽略,只有在真正品尝美食、联想美食背后故事时,才需要认知活动。所以吃饭时,可以把闲置的大脑用来看电子榨菜。只有遇到意外,比如卡住喉咙、味道超出习惯,才需要动用一点脑子。
虽然进食主要是自动化反应,不需要动脑,但这时脑子也不能用来做太复杂的事。比如悬疑推理、烧脑电影就不适合当电子榨菜,会让人忘了吃饭。同理,榨菜也不能用太复杂的食材来做,没见过用皮皮虾、甘蔗做榨菜的。稍微复杂的饭菜也不适合配电子榨菜,比如吃满汉全席时,不会再摆一台手机在桌子中央。所以电子榨菜之所以能下饭,是因为两件事都不需要太用脑,都是容易的事。我甚至怀疑未来人类还可以同时做更多事。不要怪资本家压榨牛马,是因为牛马已经展现了同时完成多件简单事的巨大潜力。
其实早就有很多研究表明,短视频对人的注意力损伤是非常明显的,此外,短视频因为其快速、多变的刺激对大脑奖赏回路形成强烈吸引。类似赌博机制的推荐算法让人不断期待下一个有趣片段,多巴胺奖赏系统频繁被激活,容易使人上瘾。有上瘾+注意力涣散两个收获加成,就相当于在为自己几十年之后能收获一颗“榆木脑袋”进行长期主义的投资。
道理你都懂,可是电子榨菜下饭确实很爽啊。一口电子榨菜,一口白米饭,不说是飘飘欲仙,至少也是物我两忘,因为这时仅有的一点记忆功能都被用来短暂记住电子榨菜的情绪味道了。不仅忘记了真实生活里的种种烦恼,也常常忘记自己已经吃了多少。毕竟,当饱腹感的信号被送到神经中枢时,中枢神经可能正在和电子榨菜“翻云覆雨”,再紧急的奏折也都只好搁置。久而久之,自动化的进食会让你吃得越来越多。收获的不仅是一颗逐渐废弃的榆木脑袋,还有你那逐渐丰沛的身体脂肪含量。